近期要闻

范可尼贫血症相关蛋白FAAP24结构与功能研究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田长麟研究组和生物物理所龚为民研究组、以及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李磊研究组合作开展了对范可尼贫血症相关蛋白FAAP24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解析了该蛋白的两个结构域的溶液核磁结构;揭示了其具有特异性结合单链DNA的活性,以及参与结合的关键残基;证明了其在DNA损伤修复中所扮演的角色,既依赖于FAAP24-FANCM异二聚体的形成,又与FAAP24的单链DNA结合能力密切相关。

2013-09-09

强磁场科学中心的水冷磁体WM4又创新纪录

9月2日,强磁场科学中心自行研制的水冷磁体WM4在输入10兆瓦功率、19700安培高稳定度电流下,获得了27.53特斯拉的磁场,创造了单台水冷磁体10兆瓦功率下获得磁场强度最高的世界纪录。

2013-09-03

强磁场科学中心建成高分辨生物质谱研究平台

近期,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建成了高分辨生物质谱研究平台,并投入使用,该项目获得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一三五”战略规划的重点支持。

2013-08-27

强磁场中心高场磁共振成像研究拉开帷幕

7月25日,合肥地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105医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与生物影像领域相关的三十余位专家、教授、医师齐聚科学岛,就如何发挥强磁场科学中心9.4T高场磁共振成像平台的特色优势及未来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013-08-03

整合素蛋白跨膜和胞内区在去污剂胶束中的液体核磁共振结构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田长麟教授、吴芳明博士指导研究生利用液体核磁共振方法解析了人源的整合素蛋白α1的跨膜及胞内区在去污剂中的溶液结构,并用化学位移扰动的方法分析了其与β1的跨膜及胞内区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整合素α1/β1介导的双向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提供了结构基础。

2013-07-26

基于双氨基酸的二硫键替代后毒素多肽合成和核磁共振结构分析的最新...

近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田长麟研究组和清华大学刘磊研究组合作开展了基于固相法的双氨基酸替换二硫键半胱氨酸的毒素多肽合成及应用核磁共振的结构分析研究。实现了含有多对二硫键的毒素多肽的稳定构象合成,并在核磁共振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长程二硫键对毒素多肽构象稳定的重要性。

2013-07-24

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召开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7月9日顺利召开。学术委员会由来自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14位专家学者组成,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叶朝辉院士担任委员会主任并主持了本次会议。

2013-07-12

针对前列腺癌的新型BMX激酶选择性抑制剂问世

近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刘青松研究员课题组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Nathanael S. Gray教授课题组和Steve Balk 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激酶选择性不可逆抑制剂BMX-IN-1,并发现该抑制剂和另一种激酶抑制剂MK2206组合后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

2013-06-28

中科院詹文龙副院长视察强磁场科学中心

6月5日,中科院詹文龙副院长视察强磁场科学中心,参观了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及配套的高洁净度一体化动物实验室,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大型哺乳动物磁共振成像研究平台的建设、开展的研究以及发展计划等方面的介绍

2013-06-07

强磁场中心建成亚太地区首个9.4T大口径动物磁共振成像研究平台

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引进的大型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亚太地区第一台磁体强度为9.4T、磁体口径为 400mm的大型哺乳动物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