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强磁场科学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风景秀丽的科学岛,2008年4月30日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管理(科发人教字〔2008〕133号),其前身是2005年12月20日成立的“合肥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目标:发展强磁场科学技术、开展强磁场下多学科前沿研究、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建设成为世界重要强磁场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高地。

  强磁场科学中心紧密围绕大科学装置的规划、建设、运行而迅速发展。中心承建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teady High Magnetic Field Facility,英文简称“SHMFF”)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2017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SHMFF法人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与共建,各项任务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完成。SHMFF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磁体技术和综合性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前沿探索中取得诸多重大原创成果。目前,我国稳态强磁场科学研究条件已跃升至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之一。 2022年8月12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即45.2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尘封23年的同类型磁体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研究集体”荣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稳态强磁场国家大科学工程”2019年获得安徽省首个科技进步特等奖。“稳态强磁场实现重大突破”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团队”获2022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提名。强磁场科学中心下设磁体科学与技术部、材料科学部、磁共振生命科学部、磁体运行与实验测量部等四个研究部门以及一个综合办公室,建有国家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中国科学院低功耗量子材料建制化科研平台、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强磁场与离子束物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极端条件凝聚态物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高场磁共振成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毒理与污染控制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国际磁生物学前沿研究中心等近十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这里是人才的“强磁场”。强磁场科学中心现有职工近200人、在读研究生300人左右,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凝聚态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术型博士招生专业,凝聚态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等10个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等4个工程类博士招生专业,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等5个工程类硕士招生专业。现有院士1人、杰青3人、优青5人,研究员(含正高级工程师)55人、副研究员(含高级工程师)57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29人,职工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约占职工总数的一半。80%以上的研究生导师都具有海外留学或研究经历。近年来,中心引进回国的海外留学生30余人。

  这里是创新的“强磁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视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近年来,中心在强磁场下关联电子材料、斯格明子材料、拓扑量子材料、铁基超导体、非常规超导体、低维体系量子效应研究、生物大分子在疾病中的分子机制、肿瘤发病机理和小分子药物作用机制、磁生物学效应、动物磁感应、环境毒理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Nature子刊、Advanced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有影响力的期刊。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中心还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科研人员依托现有研究项目和成果成立了多家公司,发挥了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的作用,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强磁场科学中心一直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美国、荷兰、法国、日本等国的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开展定期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国际会议、组建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和成立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平台。

  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党群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心党委下设四个党支部,现有党员近100人,占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关个人和集体曾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安徽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省直机关“十大女杰”等奖励。中心崇尚“求真、创新、拼搏、奉献”的文化。强磁场科学中心全体科技工作者正以奋勇争先、和谐共进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中心风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