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国际首个混合磁体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成功

来源: 时间:2020-06-10作者:孟文杰、王纪浩

近期,强磁场中心陆轻铀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混合磁体极端条件下原子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显微镜领域著名期刊Ultramicroscopy【212, 112975 (2020)】和著名仪器刊物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91, 053702 (2020)】上。此工作为利用混合磁体搭配STM开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铺平了道路,对于突破当前超强磁场下只能开展输运等宏观平均效果测量之瓶颈,进入到广阔的物性微观起源探索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孟文杰与王纪浩分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侯玉斌为共同通讯作者。

磁场是一种极端条件,对新物性的探索越强越好。磁场环境下,科研人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现象,包括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巨磁阻效应等。目前最强的稳态磁场是通过混合磁体获得的,由于其运行过程强震动的干扰,国际上只能应用其开展如输运、磁性、磁光等宏观平均效果的测量,但实空间原子分辨测量更接近于揭示物性的微观量子起源,是宏观测量完全不可替代的,在新的电子材料/纳米材料、新物性、新理论探索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强磁场中心的混合磁体由一个内水冷磁体和大口径的外超导磁体嵌套组成。其中,内水冷磁体的孔径仅为32 mm,这为置入其内的STM设置了苛刻的空间限制,而外超导磁体的超大孔径(低温920 mm)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巨大的杂散场,使得STM的电子学测量装置需要放在距磁体中心 8 m 远的位置。除杂散场影响之外,内水冷磁体运行时冷却水流带来的强振动和声音干扰也给STM的原子分辨测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本工作之前,在混合磁体环境下能够获得原子分辨的STM测量未见有报道。

陆轻铀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恶劣条件下的STM研制工作,先后研制出了适用于狭小空间恶劣振动环境原子分辨成像的多种高刚性高稳定的紧凑型压电马达,并对其进行了命名:Gecko-Drive、Tuna-Driver、Panda-Drive和Spider-Drive等,并用其建成了多种恶劣条件原子分辨STM,获得了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在典型的狭小空间、强振动环境下,课题组近期已研制成功20-mm孔径连续流液氦恒温器 STM、国际首个水冷磁体(32 mm孔径,27 T)STM和首个干式(无液氦)超导磁体STM,均获得了高质量的原子分辨图像,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90, 093702 (2019)】、Nano Research【8, 3898 (2015)】、和Ultramicroscopy【205, 20 (2019)】上。

课题组基于小尺寸的Spider-Drive马达,提出一种全新的管形粗逼近马达和扫描成像单元一体化机械串联型STM镜体。其特点是主要采用蓝宝石绝缘材料加工,外径仅为8.8毫米。参考上述自主知识产权干式(无液氦)超导磁体STM设计,其通过二级减振插杆,可直接插入到混合磁体32mm室温磁体孔径并真空密封。系统的探针-样品逼近控制、扫描及数据采集等使用的都是自行研制的模块化低噪音控制器。经过测试,课题组成功地在混合磁体30T超强磁场下获得了石墨高品质原子分辨STM图像。该窄空间兼容的插杆式混合磁体STM装置可方便地移植到混合磁体适用的液氦恒温器中,以开展超强磁场低温研究。

同时,课题组又针对超强磁场下的生物分子高分辨成像,搭建了一套室温大气环境下的分体式STM。该系统将一段螺纹密封式胶囊腔体通过一根长弹簧悬吊于混合磁体中心,并将STM核心镜体悬吊于胶囊腔体内用以减弱声音震动干扰。经测试,该STM在27.5T超强磁场下依然保持原子分辨。由于没有真空、低温环境的保护,搭建混合磁体超强磁场、超强振动和声音环境下的室温大气STM难度更大。此前,国际上还未曾有水冷磁体或混合磁体中的室温大气STM被报道过。

该工作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合肥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专项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99119304255

            https://aip.scitation.org/doi/full/10.1063/1.5140423

   

  混合磁体STM系统:(a)混合磁体照片;(b)混合磁体STM系统简图;(c)STM镜体;(i-iv)分别为0T、21.3T、28.3T、30.1T磁场强度下石墨的原子分辨STM图像。

附件下载: